- 7x24小时咨询热线
- 400-606-8608
发布时间:2025/10/26 06:44 来源: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在化妆品行业中,原料安全是产品品质的核心基石,也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。然而近期,一场因违禁成分引发的安全风波,再次打破了市场对美妆产品的信任平衡,而这一切的起点,源于第三方测评机构 “老爸评测” 的一次常规检测。其实验室在对一款肉色护肤品进行成分筛查时,意外发现了早已被禁用 20 年的化学成分苏丹红 Ⅳ。为精准追溯这一违禁成分的来源,检测人员对该护肤品的成分表展开逐一排查,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款红色复合原料组上 —— 该原料同时含有鳢肠提取物、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,与涉事产品的成分表描述高度吻合。
随后针对该红色原料的专项检测,结果更是令人震惊:其苏丹红 Ⅳ 含量高达 1170ppm(即每千克原料中含有 1.17 克苏丹红),这一数值远超因生产环节交叉污染可能产生的痕量水平,人为添加的痕迹十分明显。为进一步确认风险覆盖范围,“老爸评测” 采用公证买样的严谨方式,对市面上多款使用该原料组的护肤品进行集中检测,最终结果显示,所有受测样品中均检出苏丹红 Ⅳ,含量区间在 435-1982ug/kg 之间。
尽管初始曝光视频对品牌进行了模糊处理,但网友结合成分表比对及第三方美妆数据,迅速锁定了涉事产品名单。多款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护肤品,包括睡眠面膜、精华底霜、卸妆膏、次抛精华液等纷纷卷入争议。事件发酵后,涉事品牌迅速作出反应:部分品牌第一时间下架相关产品并启动第三方送检;有的品牌初期强调产品已完成备案检测,后紧急暂停涉事产品销售并审查原料供应商;还有品牌表示国内官方渠道已无涉事产品在售,在售产品均未使用问题原料;也有品牌虽称产品符合标准,但均已安排专项检测,承诺公示结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 7 月某款药皂也曾因成分表中出现苏丹红 Ⅳ 的 CAS 编号引发质疑,此次事件再次将化妆品原料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。
苏丹红并非单一物质,而是苏丹红 Ⅰ、Ⅱ、Ⅲ、Ⅳ 四种人工合成脂溶性染料的统称,最初被研发用于汽油、机油、鞋油等工业产品的着色,因色泽鲜艳、价格低廉且稳定性强而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。这一工业染料之所以被严禁用于化妆品,源于其与生俱来的安全隐患 —— 作为非食用、非化妆品专用成分,其生产标准与纯度控制完全不符合美妆原料要求,可能含有多种未知有毒杂质。我国对苏丹红的禁令可追溯至 2007 年,原卫生部发布的《化妆品卫生规范》已明确将其四种型号全部列为禁用物质,2021 年国家药监局更新的《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》再次强化这一规定,苏丹红 Ⅳ 以 “着色剂 CI 26105” 之名被明确列入第 431 号禁用组分。在全球范围内,2003 年起苏丹红就已被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,2005 年某知名快餐品牌辣椒酱事件曾让这一成分被中国消费者广泛熟知。
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即时性与累积性双重特征。从即时影响来看,其代谢产生的萘酚类物质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,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小勇指出,接触含苏丹红的化妆品可能引发刺激性皮炎,表现为皮肤潮红、肿胀、瘙痒,严重时出现丘疹、水疱,敏感肌或用于眼周、唇部等部位时风险更高。更令人担忧的是其长期潜在危害。苏丹红具有脂溶性特征,可通过皮肤吸收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蓄积,且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苯胺类物质具有血液毒性,会损害肝脏功能并影响血红蛋白携氧能力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已将苏丹红 Ⅲ、Ⅳ 列为 3 类致癌物,动物实验证实其可导致 DNA 断裂、染色体畸变,长期接触可能增加皮肤癌、肝癌、膀胱癌等风险。王小勇强调,若含苏丹红的唇部产品被误食,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,形成 “皮肤吸收 + 消化道摄入” 的双重危害。值得注意的是,与常规有毒物质 “剂量决定毒性” 的原则不同,苏丹红作为明令禁用的非法添加物,不存在 “安全剂量” 概念,就如同食品中不允许存在工业甲醛一样,任何检出量都属于违规范畴。
守护食品安全,从精准检测开始!辰安智检 CAI-FS-0716T 食品合成色素速测仪,专为揪出食品中的苏丹红、柠檬黄等有害色素而生。检测快、精度高,搭配一体化试剂,操作简单易上手。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把控源头质量,农业基地监测产出安全,还是农贸市场、监管部门开展日常筛查,它都能成为可靠帮手,让有害色素无处遁形,为大众饮食安全筑起坚实防线!

公司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
联系电话:400-606-8608
13162117033
电子邮箱:caiencetec@163.com
Copyright © 2025 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
沪ICP备2025137687号-1 技术支持:巧易网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