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联系我们

  • 辰安智检
  • 手机:13162117033
  • 电话:400-606-8608
  • 邮箱:caiencetec@163.com
  • 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

行业新闻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:守护舌尖安全需多方合力​

发布时间:2025/11/17 16:58 来源: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
近期,国内外接连曝出多起食品安全问题,从澳洲 “毒蓝莓”“毒豆芽” 的集中爆发,到国内安徽抽检发现的农药残留超标食品,食品安全这根 “敏感神经” 再次被触动。这些事件不仅让消费者忧心忡忡,更凸显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—— 舌尖上的安全,从来都不是单一环节的责任,需要监管、企业、消费者形成共治合力。

近期典型事件:食品安全风险就在身边

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消费场景,食品安全隐患始终存在,且呈现出多样化、隐蔽性的特点:

澳洲接连爆发 “毒食” 危机:短时间内,两起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引发恐慌。先是新州超市售卖的蓝莓被检出含神经毒性杀虫剂氧乐果(二甲硫磷)及禁用农药甲基硫磷,这类成分长期摄入可能损害神经系统;紧接着,3 天内两品牌豆芽先后 “中招”,Parilla Fresh 的豆芽导致全澳至少 44 人感染沙门氏菌,维州 Flowerdale Farm 紧急召回 8 款疑似污染的豆芽产品,涉及 120 克装多种混合豆芽及 125 克装 Gourmet Sprouts,保质期涵盖 2025 年 11 月 20 日的产品均需停用退货。沙门氏菌感染后,6-72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烧、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症状,对老人、儿童等群体风险更高。

国内抽检暴露农药残留隐患: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抽检显示,585 批次食品中 13 批次不合格,其中 8 批次涉及农药残留超标,涵盖生姜、青菜、芹菜等蔬菜,香蕉、桔子等水果,以及鳊鱼、戈鱼等水产品。青阳县某商户的生姜噻虫嗪超标 11.4 倍,弋江区某超市的青菜氟虫腈超标 13.5 倍,这类超标农药短期可能引发急性中毒,长期累积则会损害人体脏器功能,而这些食材均为日常高频消费品类,风险触手可及。

风险根源: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安全漏洞

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,并非偶然,而是生产、流通、监管等多个环节漏洞的集中体现:

生产环节违法违规操作:部分生产者为追求产量、降低成本,违规使用高毒农药、禁用兽药,或超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,如安徽抽检中 “不得使用” 的山梨酸被检出,澳洲蓝莓中的禁用甲基硫磷,均属于主观故意违法;而豆芽生产中的沙门氏菌污染,可能与生产环境不洁、原料带菌、加工过程交叉污染等问题相关,反映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。

流通环节管控不力:食材从产地到餐桌的运输、储存过程中,温控不当、包装破损、仓储环境脏乱等问题,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或农药残留进一步扩散。部分销售渠道如小型超市、路边摊,进货查验不严格,未落实索证索票制度,让不合格产品得以流入市场。

监管与追溯体系仍需完善:国内外食品流通范围广、环节多,给监管带来挑战。部分地区抽检覆盖面不足,对小众品牌、散装食品的监管力度不够;部分产品追溯体系不健全,出现问题后难以快速锁定源头,导致风险扩散。

消费防护:学会为自身安全 “把关”

面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,消费者不能被动应对,需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,降低食用风险:

优选正规渠道,筑牢第一道防线:购买食材时,优先选择大型超市、连锁便利店、正规农贸市场等经营主体,这类渠道进货流程规范、质量管控严格,且售后退换货有保障。避免购买无生产日期、无保质期、无生产厂家的 “三无产品”,以及来源不明的散装食品。

细看抽检信息,避开 “问题产品”:关注市场监管部门、权威媒体发布的食品安全抽检通告和风险提示,如澳洲涉事豆芽品牌、安徽不合格食品名单等,若家中存有相关产品,立即停止食用并联系退货。同时,购买时留意产品包装,检查保质期、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。

科学处理食材,减少残留与污染:蔬菜、水果食用前,用流动清水冲洗、浸泡 15-20 分钟,瓜果类尽量削皮后食用;肉类、水产品彻底煮熟煮透,尤其是豆芽等易滋生细菌的食材,避免生吃或凉拌;生熟食材分开处理,防止交叉污染。

保留消费凭证,遭遇问题及时维权:购买食品时保留发票、小票等凭证,若食用后出现不适,及时就医并留存相关证据,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(国内可拨打 12315 热线),依法维护自身权益。

共治合力:守护舌尖安全没有 “旁观者”

食品安全是 “产” 出来的,也是 “管” 出来的,更是 “守” 出来的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共同发力:

企业需坚守责任底线: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建立健全质量管控体系,从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全程溯源,不存侥幸心理,不越雷池半步。如豆芽生产企业应强化车间卫生管理、落实微生物检测;种植户需规范农药使用,杜绝禁用成分。

监管需强化全链条发力: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检力度,扩大抽检覆盖面,重点排查高风险品类、薄弱环节,对违法违规行为 “零容忍”,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;同时完善追溯体系,推动 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”,让问题食品无处遁形。

消费者需提升安全意识:每个人都是食品安全的受益者,也应成为监督者。消费者要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,提高辨别能力,对不合格食品敢于说 “不”,通过合理渠道反馈问题,推动市场环境持续优化。

食品安全无小事,每一次事件都是一次警示。从澳洲的 “毒豆芽” 到国内的农药残留超标,这些问题提醒我们:舌尖上的安全永远不能松懈。唯有企业坚守底线、监管严格有力、消费者警惕理性,才能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,让每个人都能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心。

7、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(24+3)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