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7x24小时咨询热线
- 400-606-8608
发布时间:2025/10/23 11:18 来源: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在超市货架上,鲜艳的糖果、多彩的饮料、色泽诱人的糕点…… 这些高颜值食物背后,往往离不开 “食用色素” 的加持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重要一员,食用色素能让食物外观更吸引人,但也常让消费者产生 “是否安全” 的疑问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食用色素的神秘面纱,看清它的分类、藏身地及潜在影响。
一、食用色素是什么?分哪两类?
食用色素是能改变食品颜色的添加剂,主要作用是弥补天然食物加工后的色泽损失,或打造更符合消费者审美的外观。根据来源和安全性,它可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,两者在安全性、适用范围上差异显著。
1. 天然食用色素:源于自然,相对安全
天然食用色素从植物、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,因来源天然,安全性较高,也是目前食品工业中逐渐推广的类型。
植物来源是天然色素的 “主力军”:从甜菜根中提取的甜菜红,常用来给果酱、酸奶染色;从胡萝卜中提取的 β- 胡萝卜素,既是维生素 A 前体,又能给面包、饼干带来橙黄色;从紫薯、葡萄皮中提取的花青素,可让饮料、果冻呈现紫红色或蓝紫色;还有大家熟悉的叶绿素,能让抹茶制品、蔬菜汁保持鲜绿色。
动物和微生物来源相对少见:比如从胭脂虫体内提取的胭脂红,曾用于高端糖果和乳制品,但因涉及动物提取,目前应用逐渐减少;从红曲霉菌中提取的红曲红,常用于腐乳、肉制品,既能染色,还带有一定风味。
天然色素的优点是安全性高、有一定营养价值(如 β- 胡萝卜素),但也存在短板:颜色稳定性差,遇光、高温易褪色;染色效果弱,需要大量添加才能达到理想色泽;成本较高,导致部分低价食品较少使用。
2.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:成本低、颜色艳,需严格控制
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色素,特点是颜色鲜艳、稳定性强、成本低,曾被广泛用于加工食品中。但并非所有合成色素都安全,目前我国仅批准 6 种合成色素用于食品加工,分别是:柠檬黄、日落黄、胭脂红、诱惑红、靛蓝、亮蓝。
这些合成色素的 “能力” 十分突出:柠檬黄能让糖果、果冻呈现明亮的黄色;日落黄常用于饮料、糕点,打造温暖的橙黄色;诱惑红则是辣条、薯片的 “常客”,让零食看起来更有食欲;靛蓝和亮蓝多搭配使用,给冰淇淋、口香糖带来蓝紫色或天蓝色。
需要警惕的是,未被批准的 “非法合成色素” 常被不法商家使用,比如苏丹红(曾用于红心鸭蛋)、孔雀石绿(曾用于水产品),这些物质有明确毒性,会损伤肝脏、肾脏,甚至有致癌风险,属于绝对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成分。
二、食用色素藏在哪些食物里?
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色素,都广泛存在于加工食品中,尤其集中在 “高颜值” 食品领域,日常采购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:
1. 零食类:靠颜色吸引消费者
糖果、巧克力是色素的 “重灾区”,尤其是多彩的硬糖、软糖、巧克力豆,几乎都添加了多种色素;薯片、辣条等咸味零食,为了让外观更诱人,常会添加诱惑红、日落黄;果冻、布丁则常用甜菜红、柠檬黄,打造晶莹剔透的色彩;就连部分坚果、果干,也会用色素改善 “卖相”,比如染色的开心果、枸杞。
2. 饮料类:颜色越艳,色素可能越多
碳酸饮料、果汁饮料是合成色素的主要 “使用者”,比如橙色的橙汁饮料(日落黄)、红色的草莓味饮料(诱惑红)、蓝色的汽水(亮蓝);奶茶中的珍珠、椰果,也常添加色素让颜色更鲜艳;运动饮料为了区分不同口味,也会用色素标注,比如柠檬味用柠檬黄,蓝莓味用亮蓝。
3. 糕点、烘焙类:颜值与口感并重
生日蛋糕上的奶油、糖霜,几乎都添加了色素,比如粉色的草莓味奶油(胭脂红)、绿色的抹茶味奶油(柠檬黄 + 亮蓝);酥皮糕点、饼干为了让层次更明显,会用蛋黄液(天然色素)或柠檬黄染色;部分面包,比如彩色吐司、夹心软面包,也会添加天然色素(如甜菜红、南瓜粉)提升外观。
4. 加工肉制品:掩盖色泽,提升食欲
部分低温肉制品,比如火腿肠、午餐肉,会添加红曲红或胭脂红,让肉看起来更红润,掩盖加工过程中的色泽损失;灌肠、腊肠等传统肉制品,也常用红曲红染色,既符合消费者对 “红肉” 的认知,又能延长保质期。
三、过量摄入食用色素,对身体有哪些影响?
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和剂量内使用食用色素,对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。但长期过量摄入,尤其是人工合成色素,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潜在负担,儿童、孕妇等敏感人群需特别注意。
1. 可能影响儿童发育与行为
多项研究表明,过量摄入合成色素(如柠檬黄、日落黄)可能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相关,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、冲动等症状。2007 年英国食品标准局的研究发现,给 3-9 岁儿童食用含 6 种合成色素的饮料和零食后,多动行为明显增加;我国也有类似研究指出,儿童长期大量食用彩色零食,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。
此外,合成色素可能会降低儿童对维生素、矿物质的吸收,比如影响铁、锌的吸收,导致贫血、免疫力下降等问题。
2. 增加过敏风险
部分天然和合成色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,比如从植物中提取的胭脂红,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皮疹、哮喘、腹泻等症状;合成色素中的柠檬黄、日落黄,也可能诱发过敏体质人群的过敏反应,表现为皮肤瘙痒、荨麻疹等。
3. 长期过量或有潜在毒性
虽然合规的合成色素在规定剂量内安全,但长期超量摄入,可能会在体内积累,增加肝脏、肾脏的代谢负担。尤其是非法添加的色素(如苏丹红、孔雀石绿),具有明确的肝毒性、肾毒性,甚至会诱发癌症,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
四、如何科学选择,减少不必要的色素摄入?
想要在享受食物的同时,减少色素摄入,关键在于 “学会识别” 和 “合理选择”,掌握以下 4 个方法即可:
1. 看配料表:识别色素 “身份”
购买包装食品时,重点查看配料表,找到色素的 “身影”:天然色素通常标注 “XX 提取物”,如 “甜菜红提取物”“β- 胡萝卜素”;合成色素则直接标注标准名称,如 “柠檬黄”“诱惑红”。若配料表中出现 “苏丹红”“孔雀石绿” 等非法色素,或未标注具体色素名称(仅写 “食用色素”),果断放弃购买。
2. 选 “本色” 食品,拒绝 “过度染色”
尽量选择颜色接近食物天然色泽的产品:比如购买酸奶时,优先选乳白色的原味酸奶,而非粉色、黄色的调味酸奶;购买果汁时,选颜色清澈、接近水果本身颜色的,而非颜色过于鲜艳、均匀的;购买糕点时,选淡黄色(面粉原色)的馒头、面包,而非彩色吐司、花样蛋糕。
对于颜色异常鲜艳、均匀的食品,比如通体亮红的辣条、颜色一致的彩色糖果,需提高警惕,这类食品往往添加了较多合成色素。
3. 儿童食品:优先无色素选项
给儿童选择食品时,尽量选 “无色素” 或 “天然色素” 的产品:比如儿童零食选原味坚果、无添加的果干;儿童饮料选白开水、纯牛奶,或仅用天然水果榨汁的饮品;儿童糕点选无装饰、无染色的原味饼干、馒头。
避免给儿童长期食用彩色糖果、彩色吸管饮料、染色薯片等,减少合成色素对儿童发育的潜在影响。
4. 自制食物:从源头控制色素
尽量在家自制食物,比如用新鲜水果制作果汁、果酱,用天然食材(如紫薯泥、南瓜泥)给馒头、面条染色,既能保证食品安全,又能减少色素摄入。比如做蛋糕时,用抹茶粉、可可粉替代人工色素,既能上色,又能增加风味和营养。
五、总结:理性看待食用色素,不恐慌也不忽视
食用色素本身并非 “洪水猛兽”,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,是安全的。但我们需要警惕 “过量摄入” 和 “非法添加”,通过看配料表、选本色食品、自制食物等方法,减少不必要的色素摄入。
尤其是儿童、孕妇、过敏体质人群,应尽量选择天然、少添加的食物,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彩色加工食品。记住:食物的核心价值是提供营养,而非 “颜值”,选择 “本色”“天然” 的食品,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态度。

公司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
联系电话:400-606-8608
13162117033
电子邮箱:caiencetec@163.com
Copyright © 2025 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
沪ICP备2025137687号-1 技术支持:巧易网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