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联系我们

  • 辰安智检
  • 手机:13162117033
  • 电话:400-606-8608
  • 邮箱:caiencetec@163.com
  • 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

行业新闻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抽检数据传递积极信号:0.93% 不合格率背后的监管定力​

发布时间:2025/10/31 19:52 来源: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
10 月 31 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,一组核心数据勾勒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坚实足迹:今年前三季度,全国针对食品添加剂项目的抽检达 227.45 万批次,不合格率仅为 0.93%,较上年同期微降 0.02 个百分点。这一细微但明确的下降趋势,背后是监管部门对 21 个高风险食品大类的精准聚焦 —— 从食用农产品到粮食加工品,从蔬菜制品到调味品,每一个抽检批次都直指既往 “超范围、超限量” 问题突出的领域。

看似微小的 0.02 个百分点,实则是全链条监管体系高效运转的缩影。正如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《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》所部署的,从农业种植环节的源头管控,到工业生产环节的许可审查,再到流通领域的风险排查,监管触角已延伸至 “农田到餐桌” 的每一个关键节点。辽宁省葫芦岛市查处的鸭脖店超范围使用亚硝酸盐案、福建省漳州市破获的肉制品非法添加吗啡案等典型案例,更印证了监管部门 “零容忍” 的执法态度,21 批次问题样品的精准查处,彰显了靶向监管的实效。

标签治理直击行业痛点:“零添加” 乱象终结背后的消费觉醒

发布会特别提及对 “零添加”“不使用防腐剂” 等标签标识的重点关注,这一监管方向正与最新国家标准形成呼应。今年 4 月实施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7718—2025)明确规定,预包装食品不得再使用 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 等用语,仅允许在成分含量确为 “0” 时使用 “无”“不含” 等表述。这一变革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宣传乱象 —— 某品牌 “零添加酱油” 实为不含两种特定防腐剂,某 “零蔗糖豆奶粉” 却含有麦芽糖浆,消费者往往被片面宣传误导,忽略了产品真实属性。

为何要坚决叫停 “零添加” 宣传?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解读切中要害:这类表述不仅违背食品工业客观规律,更可能让消费者忽视对配料表的关注,反而构成健康风险。中国政法大学王青斌教授指出,新国标通过规范标签用语,迫使企业从 “宣传噱头” 回归 “品质竞争”,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钟凯主任更强调,这是引导行业将重心转向工艺创新而非 “无效内卷” 的关键举措。2 年过渡期的设置则体现了监管温度,既避免企业库存浪费,也为消费者认知升级留出缓冲空间。

综合治理构建长效机制:从个案查处到体系完善的跨越

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深层突破,更体现在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。《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》构建的 “九项重点任务 + 五项保障措施” 框架,已形成立体化治理网络:生产环节有《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细则》细化准入标准,经营环节有网络平台标签展示规范,餐饮环节有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,进口环节有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。这种全链条管控思路,在北京市查处外卖平台审核失职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—— 不仅处罚无证经营的餐饮店,更对未履行审查义务的平台处以 20 万元罚款,倒逼平台落实主体责任。

社会共治的力量正在加速汇聚。行业协会推动的 “非必要不添加” 承诺、媒体开展的科普宣传、12315 平台的投诉举报通道,与监管部门形成了良性互动。正如市场监管总局抽检司李奇剑巡视员所传递的,不合格率的稳步下降,既是监管力度的彰显,也是企业责任意识提升的结果。当消费者学会通过配料表读懂食品真相,当企业把精力放在工艺升级而非宣传炒作,当监管制度实现 “事前预防、事中控制、事后严惩” 的闭环,食品添加剂才能真正回归 “改善品质、保障安全” 的本质价值。

从 0.93% 的不合格率到 “零添加” 标签的规范,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每一步推进,都在筑牢食品安全的民生底线。这场贯穿标准、执法、科普的综合治理实践,正在重塑食品工业的价值导向,更守护着亿万群众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