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
联系我们

  • 辰安智检
  • 手机:13162117033
  • 电话:400-606-8608
  • 邮箱:caiencetec@163.com
  • 地址: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

行业新闻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安徽 746 批次食品抽检:5 批次茶粉类霉菌超标,养生食品暗藏 “健康陷阱”

发布时间:2025/11/03 19:39 来源:辰安智检(上海)科学仪器有限公司

近期,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抽检报告引发关注:在覆盖 26 类食品的 746 批次样品中,16 批次检出不合格,其中 5 批次问题集中于茶类、粉类等热门养生食品,霉菌超标成为突出风险。从玉米须桑叶茶到红豆薏仁山药芡实粉,这些市民日常用于清热祛湿、代餐滋补的产品,却因霉菌含量远超国家标准,沦为威胁健康的 “隐形陷阱”。

此次抽检曝光的问题产品,几乎涵盖了当下主流的养生食品品类。亳州市美芝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玉米须桑叶茶,霉菌含量高达 6400CFU/g,是国家标准限值(≤1000CFU/g)的 6.4 倍;安徽合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元气四宝茶、合肥市新站区广联食品厂的 12 味种子循环茶,霉菌含量分别达 3000CFU/g、2800CFU/g,均超出限值 2 倍左右;贵池区嘉祺农产品销售中心的野生葛粉,霉菌和酵母总数 4800CFU/g,超标 3.8 倍;涡阳县悦鲜惠生活超市的红豆薏仁山药芡实粉,多次检测中两批次霉菌含量突破 100CFU/g 上限,最高达 160CFU/g。这些产品瞄准女性、中老年等注重养生的群体,却在最基础的微生物安全上 “失守”。

霉菌超标的危害,远不止 “食品变质” 那么简单。对消费者而言,短期食用可能引发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急性肠胃不适,而长期摄入则暗藏更大风险 —— 部分霉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、赭曲霉毒素等强毒性物质。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,且具有强致癌性,长期积累会导致肝损伤甚至诱发肝癌;赭曲霉毒素则会损害肾脏,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茶类、粉类食品多为干燥形态,霉菌孢子常隐藏在原料缝隙或加工设备中,肉眼难以察觉,且部分霉菌毒素耐高温,普通冲泡、蒸煮无法将其破坏,一旦摄入便可能留下健康隐患。

追根溯源,霉菌超标的背后是生产、储存全链条的管控漏洞。在原料环节,玉米须、桑叶、葛根、红豆等原料若在种植、晾晒时遭遇阴雨天气,极易滋生霉菌,而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,竟选用霉变原料直接生产;生产过程中,车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、加工设备未定期消毒,导致霉菌孢子交叉污染;干燥环节若温度、时间控制不当,产品水分含量过高,会为霉菌繁殖提供 “温床”。到了流通环节,密封性差的包装、超市潮湿的货架底层,进一步加速了霉菌的生长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不少中小型企业缺乏微生物检测能力,仅凭 “肉眼无霉斑” 就判定产品合格,将风险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。

面对养生食品的霉菌风险,消费者需掌握 “三看二闻一选” 的辨别技巧。购买时优先选择真空或铝箔密封包装的产品,查看生产日期是否在 3 个月内,标签是否标注生产许可证编号与防潮提示;打开包装后,若发现结块、霉点,或闻到霉味、酸味,即使外观正常也需立即丢弃;尽量通过正规商超或品牌旗舰店购买,避免街边小店的散装产品。开封后需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,茶类 1 个月内喝完,粉类 1-2 个月内食用完毕,减少霉菌滋生机会。

监管部门的行动也在同步推进。目前安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涉事企业停产召回,立案调查涉事单位,并将违法信息记入信用档案实施重点监管。但要彻底杜绝此类问题,还需企业守住底线 —— 建立原料验收与成品自检机制,配备专业检测设备;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中小型养生食品企业的巡查频次,重点核查原料质量与生产卫生。

养生食品本应是健康生活的 “助力”,而非 “负担”。此次安徽抽检曝光的问题,为所有消费者敲响警钟:选择养生食品时,切勿盲目追求 “功效”,忽视最基础的安全属性。唯有企业严控质量、监管部门严守防线、消费者擦亮双眼,才能让养生食品真正回归 “安全、健康” 的本质,守护好每一张餐桌的安全。

1、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仪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