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郑州 “你点我来查” 监督行动中曝出消费争议:多家主打 “中式健康菜” 的餐馆,其菜单上标注 “现蒸鸡蛋羹” 的菜品,实际并非用新鲜鸡蛋现打现蒸,而是采用预制调味蛋液制作。面对质疑,涉事店家却坚称 “菜品是现炒的,鸡蛋羹也是现蒸的”,这番表述引发消费者对 “现蒸” 定义、调味蛋液安全性及商家诚信度的多重讨论。
从食品安全标准来看,调味蛋液本身并非违规产品。根据相关企业标准(如 Q/KDDY 0004S-2021、Q/JJS0005S-2019),调味蛋液是以鲜蛋为原料,经预处理、打蛋去壳、过滤后,可添加饮用水、食用盐、白砂糖、香辛料等辅料,或谷氨酸钠、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等合规食品添加剂,经混合、巴氏杀菌、冷冻等工序制成的蛋制品,其污染物限量、兽药残留、微生物指标等均需符合 GB 2749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》等国家强制标准,部分企业标准对镉等污染物的限值甚至严于国标要求。从用途来看,调味蛋液分为蒸蛋专用、蛋挞专用等品类,商家使用符合标准的调味蛋液制作鸡蛋羹,本身并不违反食品安全法规。但争议的核心在于消费者认知与商家宣传的严重脱节。在大众认知中,“中式健康菜”“现蒸鸡蛋羹” 意味着原料新鲜、无额外添加,在家常做法中,鸡蛋羹的经典做法是用新鲜鸡蛋打散,按比例加入温水、少量生抽等简单调味,经过滤、小火慢蒸制成,突出食材本身的鲜香与营养。而消费者选择这类菜品,正是出于对 “新鲜、天然、健康” 的需求。涉事店家主打 “健康菜” 概念,却未告知消费者鸡蛋羹原料为调味蛋液,涉嫌隐瞒关键信息 —— 调味蛋液虽合规,但部分产品可能含玉米淀粉、复合调味料、人工添加剂等成分,与消费者期待的 “纯鲜蛋制作” 存在差距,这种 “隐性替代” 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。店家 “现蒸” 的表述看似合理,实则回避了核心问题。从制作流程来看,调味蛋液需在 - 18℃及以下温度冷冻贮存,使用时需解冻后蒸制,店家所称的 “现蒸” 仅指蒸制环节是现场操作,但原料并非新鲜鸡蛋,与消费者理解的 “现打现蒸” 完全不同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调味蛋液产品的配料表中,鲜蛋并非唯一主料,可能添加大量饮用水、淀粉等辅料,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低于新鲜鸡蛋,而商家却以 “健康菜” 为卖点定价,存在 “性价比不符” 的隐性消费陷阱。